2025年6月,海南三亚举办的“首届国际菠萝文化节”因一场“选美大赛”闹得沸沸扬扬。原本旨在推广菠萝文化的活动,却因网红博主们的激烈互撕演变成一场娱乐闹剧,甚至登上微博热搜榜第三位,引发公众对农业IP商业化困境的关注。
事件回顾:从“甜蜜比拼”到“口水大战”
文化节的核心环节是“菠萝选美大赛”,评委由农业专家、美食博主和普通消费者组成,评选标准包括外观、甜度、口感等。然而,在决赛直播中,拥有500万粉丝的网红“吃货小琳”突然质疑评委打分不公:“我的菠萝甜度测试22°,比冠军的18°高这么多,为什么输?”她当场展示检测报告,并暗示冠军得主“菠萝西施”与主办方有利益输送。
“菠萝西施”本名林晓,是三亚本地果农的女儿,因在短视频平台分享菠萝种植日常走红。她迅速反击:“小琳姐的菠萝是打了甜蜜素的,我们家的都是自然成熟!”两人随即在直播间展开激烈辩论,从评分标准吵到农业知识,甚至互相曝光对方“黑历史”:小琳被指“曾卖过期零食”,林晓则被扒出“学历造假”。
流量狂欢:农业IP沦为炒作工具
随着争吵升级,#菠萝选美黑幕#、#吃货小琳打假#等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。品牌方趁机蹭热度,某饮料品牌推出“菠萝西施联名款”,某电商平台开设“小琳严选菠萝专区”,双方粉丝为支持偶像疯狂下单,导致菠萝价格一周内暴涨30%。然而,这场狂欢背后,是真正的果农在哭泣。三亚菠萝协会会长陈强无奈表示:“游客只认网红推荐的品种,传统优质菠萝无人问津,很多果农被迫改种‘网红款’,导致土壤肥力下降。”
深度剖析:农业IP的商业化困境
农业专家王教授指出:“农业IP的核心是文化价值,但网红经济将其简化为流量游戏。”以“菠萝西施”为例,她的早期视频以展示菠萝种植过程为主,传递了“自然、健康”的理念,吸引了大量粉丝。但随着商业化加速,她的内容逐渐被广告占据,甚至出现“菠萝减肥法”等伪科学内容,导致公信力下降。而“吃货小琳”则代表另一种极端——为流量不择手段,甚至不惜牺牲农业IP的长期价值。
破局之道:回归本质,建立多元评价体系
三亚市政府随后出台《农业IP保护条例》,禁止网红在推广中使用“最甜”“最佳”等绝对化用语,并要求平台对农业类内容增加“科普审核”环节。同时,文化节增设“消费者体验区”,让游客亲自采摘、品尝菠萝,并根据真实体验投票。林晓也开始转型,与农业科研机构合作推出“菠萝种植课程”,用专业知识重新赢得信任。
这场风波揭示了一个残酷真相:在流量至上的时代,农业IP若想避免沦为炒作工具,必须坚守文化本质,建立科学、透明的评价体系,让消费者真正感受到农业的价值,而非被网红的话术所左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