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海藻娱乐

《正当防卫》:当法治剧照进现实,我们该如何定义“正义”?

2025-09-05

2025年,电视剧《正当防卫》以“9.7分演技评分”“豆瓣6.0分争议”的矛盾现象引发热议。这部聚焦“正当防卫”法条的作品,既因高叶、张鲁一、白敬亭的演技获得赞誉,也因剧情漏洞与价值观争议陷入讨论漩涡。它像一面镜子,映照出法治剧在艺术表达与社会责任间的平衡难题。

一、艺术突破:用悬疑外壳包裹法治内核
《正当防卫》的叙事策略堪称大胆。它以“江婷杀夫案”为切口,将“正当防卫”这一专业法律概念,转化为“七刀是否过当”“校园暴力如何定性”等大众议题。剧中通过“方灵渊与段鸿山的理念冲突”“李沐风与梅筝的信任崩塌”等支线,将法律条文拆解为具体的人性抉择。例如,方灵渊在重审案件时,发现梅筝因心理创伤长期沉默,最终选择相信她的“无声证词”,而非依赖书面证据,这种对“程序正义”与“实质正义”的探讨,使法治剧超越了“非黑即白”的二元叙事。

该剧的视觉语言亦具创新性。导演李云亮大量运用“框架构图”强化“法律边界”的隐喻:段鸿山在办公室审案时,镜头透过百叶窗拍摄,暗示“司法视角的局限性”;李沐风在监狱中望向窗外,铁栅栏将天空分割成条状,象征“犯罪记录对人生的禁锢”。这些细节使法律主题得以诗意化表达。

二、现实映照:从“昆山反杀案”到“司法进步”
《正当防卫》的创作背景,与2018年“昆山反杀案”等现实案例密切相关。剧中多次引用该案的监控录像作为类比,强调“防卫行为应基于不法侵害的危险性,而非结果对等性”。例如,方灵渊在辩论中指出:“如果于海明在龙哥拿刀追杀时不敢反击,今天躺在地上的可能就是他。”这种对“特殊防卫”条款的解读,与2020年“两高一部”发布的《关于依法适用正当防卫制度的指导意见》形成呼应,彰显了影视作品对司法实践的推动作用。

剧中还通过“检察官终身追责制”的副线,探讨司法改革的复杂性。段鸿山因误判被举报后,其主办的案件当事人集体申诉,暴露“终身追责”可能导致的“司法保守化”——检察官为避免追责,可能倾向于“和稀泥”式判决。这种对制度漏洞的揭示,使法治剧具有了“问题意识”。

三、争议与反思:法治剧的边界在哪里?
尽管《正当防卫》在法治启蒙层面贡献突出,但其剧情漏洞亦引发批评。例如,方灵渊作为“江婷案”的主办检察官,却未回避与江婷的中学恩怨,违反司法程序;梅筝作为关键证人,竟被允许参与搜寻证物,违背“证人隔离”原则;段鸿山与梅筝的关系暧昧不清,却仅以“隐私”敷衍,削弱角色可信度。这些漏洞被观众戏称为“法治剧的硬伤”,暴露了创作团队在专业性与戏剧性间的失衡。

此外,该剧对“刑满释放人员”的刻画也引发争议。李沐风出狱后遭社会歧视,母亲嫌弃他“丢人”,这一设定虽揭示现实困境,却因过度渲染“悲剧色彩”被批评为“消费苦难”。相比之下,剧中对“家暴受害者”的同情则更显克制,这种“双重标准”引发关于“法治剧价值观导向”的讨论。

《正当防卫》的争议,恰恰证明了法治剧的独特价值——它不仅是娱乐产品,更是社会价值观的载体。当我们在讨论“七刀是否过当”“司法是否应该保守”时,实际上是在参与一场关于“正义”的全民辩论。这或许正是法治剧的意义:它未必能提供标准答案,但能推动我们不断追问:在法律与人性之间,我们该如何定义“正义”?

最新文章

《阿凡达3:火与烬》情感浓度超前作,卡梅隆妻痛哭4小时证言

未分类

 

阅读13886

《阿凡达3:火与烬》颠覆善恶二元论,纳美文明暗藏人性深渊

影视

 

阅读13878

巩峥亮相国际电影节红毯,携新作《边城烽火》引全球关注

未分类

 

阅读14133

巩峥主演电影《破局者》开机,转型硬汉挑战高难度动作戏

未分类

 

阅读18672

巩峥获封“朝阳禁毒宣传大使”,十年公益路再添新章

未分类

 

阅读11633

京ICP备2022014624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