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 海藻娱乐

董卿复出主持《字里春秋》:文化传承与科技融合的新探索

2025-09-16

2025年,曾因家庭变故与健康问题淡出公众视野的董卿,以全新身份重返央视舞台。这一次,她不仅是主持人,更是文化类节目《字里春秋》的总策划。这档节目以“传统文化+现代科技”为核心,通过VR技术还原《兰亭集序》创作场景、邀请故宫文物修复师与AI工程师跨界对话,试图在数字时代重构文化传播的范式。董卿的回归,不仅引发了观众对“央视一姐”能否重现辉煌的期待,更将文化节目创新、公众人物转型等议题推向舆论中心。

从《朗读者》到《字里春秋》:董卿的文化基因如何进化?
董卿的职业生涯始终与文化传播紧密相连。2017年,她以制作人身份推出《朗读者》,通过“文字+故事”的形式,让经典文学作品走出书斋,成为全民热议的文化现象。节目第三季收官后,她逐渐减少台前工作,但并未停止对文化节目的思考。2025年,她带着《字里春秋》回归,将视角从“文字的温度”转向“文化的未来”。节目中,观众可通过VR设备“置身”王羲之笔下的兰亭,亲历曲水流觞的雅集;故宫书画修复师与AI算法工程师则围绕“如何用科技保护文物”展开辩论,传统技艺与数字技术的碰撞激发出新的思考。

这种创新并非偶然。董卿曾多次在采访中强调:“文化节目不能止步于怀旧,必须找到与当代生活的连接点。”在《字里春秋》中,她将这种理念转化为具体实践:每期节目设置“文化实验室”环节,邀请观众通过社交媒体提交对传统文化现代化的创意,优秀方案将被纳入节目内容。这种“参与式传播”模式,打破了传统文化节目“单向输出”的局限,让观众从旁观者变为文化传承的共谋者。

争议与期待:董卿的“复出”为何引发两极反应?
尽管《字里春秋》首播收视率突破1.5%,但董卿的回归仍伴随争议。部分观众认为,她“优雅知性”的形象与科技类节目存在割裂感,质疑其能否驾驭AI、VR等前沿话题。对此,董卿在采访中回应:“主持人的角色不是专家,而是桥梁——连接专业内容与大众理解。”节目中,她通过提问引导观众思考,例如在讨论AI修复文物时,她问:“机器可以精准复原色彩,但能否捕捉到画家作画时的情绪?”这种提问方式既展现了她的文化积淀,又巧妙化解了技术术语带来的理解障碍。

另一重争议源于她的个人生活。2022年,丈夫密春雷公司陷入债务危机,董卿被拍到变卖豪宅、低调处理家庭事务,甚至一度传出“离婚”传闻。尽管央视声明她“因个人原因减少工作”,但公众仍将其消失解读为“婚姻危机导致的职业暂停”。此次复出,部分网友认为她是“为还债重返舞台”,也有人批评她“利用文化节目洗白争议”。面对质疑,董卿选择用节目内容回应:《字里春秋》中,她特别策划了一期“女性与文化传承”专题,邀请非遗女传承人、科技公司女工程师分享故事,暗合她“从家庭回归职场”的个人经历。

文化节目的未来:董卿模式能否复制?
董卿的回归,恰逢文化节目市场转型期。近年来,《国家宝藏》《中国诗词大会》等节目虽保持热度,但同质化问题日益凸显。观众开始厌倦“背诵诗词+专家解读”的传统模式,对“文化+科技”“文化+社交”等跨界融合需求增长。《字里春秋》的尝试,为行业提供了新思路:据央视内部人士透露,该节目研发周期长达两年,投入资金超5000万元,其中60%用于技术开发。这种“重资产”模式能否持续,取决于广告收入与政策支持的平衡。

从主持人转型为制作人,董卿的路径也引发行业思考。过去,央视主持人退休后多转向幕后指导或地方台合作,而董卿选择以“文化创业者”身份重新出发。她成立的工作室不仅参与节目制作,还与博物馆、科技公司合作开发文化衍生品,例如与故宫合作的“数字文物盲盒”、与VR企业联合推出的“兰亭序体验课”。这种“IP运营+实体产业”的模式,或许将为主持人转型提供新范本。

最新文章

《阿凡达3:火与烬》情感浓度超前作,卡梅隆妻痛哭4小时证言

未分类

 

阅读17436

《阿凡达3:火与烬》颠覆善恶二元论,纳美文明暗藏人性深渊

影视

 

阅读19542

巩峥亮相国际电影节红毯,携新作《边城烽火》引全球关注

未分类

 

阅读14522

巩峥主演电影《破局者》开机,转型硬汉挑战高难度动作戏

未分类

 

阅读11078

巩峥获封“朝阳禁毒宣传大使”,十年公益路再添新章

未分类

 

阅读19271

京ICP备2022014624号-1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