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,编剧惠中豹在直播中透露,曾邀请曹骏合作短剧被拒,理由是“职业规划不符”。这一事件引发行业讨论:在短视频冲击传统影视的当下,演员是否应放下身段拥抱新赛道?
一、拒绝短剧:一场关于职业定位的抉择
据惠中豹描述,他与曹骏相识十年,此次邀约本想“蹭热度”,却遭对方团队明确拒绝。曹骏的选择并非偶然,其近年作品轨迹清晰指向“长剧正剧”赛道:
2024年:《我是刑警》中饰演的曹阳,通过细腻表演展现基层刑警的成长;
2025年:《无忧渡》子空一角证明其驾驭复杂角色的能力;
待播剧:《山河枕》楚临阳需完成从纨绔子弟到护国将军的转变,《茗门世家》则要求深度理解茶文化。
这种“非流量化”选角策略,与短剧市场追求“快节奏、强冲突”的逻辑截然相反。曹骏在采访中坦言:“短剧的表演空间有限,我更享受在长剧中沉淀角色的过程。”
二、行业视角:长剧与短剧的演员生态差异
短剧市场的爆发催生新型演员需求:
效率优先:单集拍摄周期压缩至1-2天,演员需快速进入状态;
人设至上:角色需具备强记忆点,表演风格趋于夸张;
流量导向:平台更看重演员的带货能力与粉丝基础。
相比之下,长剧对演员的要求更接近传统戏剧:
角色纵深:需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弧光,如曹骏在《丁宝桢》中通过眼神变化传递陈云飞从忠臣到权臣的转变;
专业壁垒:武侠、历史等题材要求演员具备武术、礼仪等技能;
风险抵御:S+级项目虽周期长,但抗风险能力更强,不易因政策或市场变化夭折。
某制片人分析:“曹骏的选择本质是‘风险规避’。短剧市场红利期已过,现在入局可能面临激烈竞争;而长剧领域,具备演技与口碑的演员仍是稀缺资源。”
三、实力派的生存法则:用专业构建护城河
曹骏的坚守,暗合内娱“去流量化”趋势:
技能差异化:多年武术训练使其成为“打戏标杆”,太原剑术表演被赞“比威亚更真实”;
口碑积累:从《在希望的田野上》到《无忧渡》,其作品豆瓣评分均超7分,形成“品质保证”标签;
团队策略:工作室对“艳压通稿”“拉踩营销”等争议迅速回应,维护演员专业形象。
这种策略已见成效:2025年第三季度,曹骏新增代言均为高端茶饮、传统服饰品牌,与“国风”“文化”标签深度绑定。正如时尚博主所言:“在短剧演员忙着直播带货时,曹骏用一部部作品证明,演员的价值最终由角色定义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