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24日,雷军在年度演讲前夕发布视频,直面公众对小米“对标苹果、保时捷、特斯拉”策略的质疑。这场回应将小米的全球化野心与舆论争议推向台前,也暴露出中国科技企业在高端化进程中面临的深层挑战。
对标逻辑:从学习到赶超的战略升级
雷军将“对标世界第一”定义为“勇气与必经之路”。他以小米17系列手机为例,指出该机型在性能、续航与屏幕上全面对标iPhone 17系列:第五代骁龙8至尊版芯片的单核性能接近苹果A19 Pro,7000mAh电池容量近乎iPhone 17的两倍,而1.18mm屏幕黑边与3500nits峰值亮度则实现技术反超。这种“参数碾压”策略,在小米YU7运动型SUV上体现得更为明显——该车型以保时捷Taycan为标杆,但通过7000mAh电池与超级像素屏幕,在续航与显示效果上建立差异化优势。
从商业逻辑看,对标策略具有双重价值:内部激励方面,小米研发投入已超千亿,玄戒芯片与澎湃OS的突破直接源于对标高通、苹果的技术路径;市场定位方面,通过与顶级品牌绑定,小米得以快速建立高端认知。例如,小米SU7注册“保时米”商标,虽引发争议,却成功吸引媒体关注,降低市场教育成本。
舆论反噬:从技术追赶到品牌质疑
然而,当“对标”沦为营销话术时,其副作用迅速显现。小米17系列跳过“16”直接命名“17”,被网友戏谑为“连数字都要抄苹果”;而SU7的“端到端全场景智能驾驶”宣传,与标准版仅1个毫米波雷达的配置形成巨大落差,被国际媒体批评为“碰瓷式营销”。这种争议在质量事件中进一步放大:
SU7碳纤维机盖事件:用户加价4.2万元选装的“赛道级散热神器”,实为内部结构与普通机盖无异的塑料支撑板,引发集体维权。
AI眼镜退货潮:抖音平台40%的退货率,暴露出“AI拍摄”“舒适佩戴”等宣传与实际体验的差距。
冰箱爆炸风波:广东佛山小米冰箱爆炸事件,虽未确认原因,但已严重动摇消费者对小米家电的质量信任。
高端化困境:品牌溢价与技术积累的错位
小米在高端市场的挣扎,本质上是品牌力与技术积累的错位。雷军承认,消费者在六七千元预算时仍优先选择苹果、华为,这反映出小米在生态系统完整性、核心技术专利储备上的差距。例如:
芯片领域:玄戒O1虽实现3nm制程,但高通、苹果已布局2nm技术;
智能驾驶:小米ADAS系统算力水平与10万级车型相当,远落后于特斯拉FSD;
生态系统:iOS与鸿蒙的闭环优势,仍是小开放生态难以企及的。
这种技术代差,在营销过度承诺时被进一步放大。网友指出,雷军在宣传YU7续航时玩“分段充电”的文字游戏,在SU7事故中强调“驾驶员操作不当”却未公布完整数据,均损害了小米“技术为本”的承诺。
破局关键:从对标到定义的范式转换
雷军在演讲中提出,小米需从“追赶者”向“定义者”转型。这一战略升级包含三个维度:
技术定义:在芯片、操作系统、智能驾驶领域建立原创标准。例如,玄戒O1芯片通过架构优化实现能效比提升,而非单纯追赶制程节点;
体验定义:重构“人车家全生态”场景。小米平板8系列的妙享背屏、米家冰箱Pro的微冰鲜双系统,均试图通过交互创新建立差异化体验;
品牌定义:摆脱“性价比”标签,强化“硬核科技”认知。雷军宣布推出小米定制服务,通过26项个性选配(如定制卡钳、车身拉花)吸引高端用户,试图复制保时捷的“豪华平权”模式。
未来挑战:在争议中重建信任
小米的对标战略,正面临技术理想与商业现实的双重考验。2025年二季度财报显示,其智能电动汽车收入同比增长234%,但毛利率仍低于特斯拉、比亚迪。这表明,小米需在研发投入与成本控制间找到平衡点。
与此同时,公众对小米的期待已从“价格屠夫”转向“技术领袖”。雷军在健身房打卡100次所象征的自律,能否转化为消费者对小米品牌的价值认同,将决定其能否真正实现“对标第一、赶超第一”的愿景。正如他在演讲中所言:“真正的胜利不在于口号喊得响亮,而在于产品能否赢得用户认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