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9月22日,马化腾在腾讯“科技向善”周年论坛上宣布,将“科技向善”升级为集团战略级项目,未来三年投入300亿元用于AI医疗、教育公平与乡村振兴。这一举措不仅延续了腾讯自2019年提出的“科技赋能社会”理念,更因马化腾对“技术普惠”与“商业向善”的深度融合,成为科技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新标杆。
AI医疗:从“顶级医院”到“基层诊所”的普惠革命
马化腾将AI医疗定义为“科技向善”的首要突破口。他宣布,腾讯与国家卫健委合作推出的“AI基层医疗系统”已覆盖全国832个脱贫县,累计诊断病例超1.2亿例。例如,在贵州毕节,村医通过腾讯“觅影”AI辅助诊断系统,可实时识别肺炎、肺结核等30种常见病,诊断准确率从68%提升至91%;在云南怒江,AI系统自动生成电子病历,将患者转诊时间从3天缩短至4小时。
“技术不应只是少数人的特权。”马化腾的这一理念,推动了AI医疗从三甲医院向基层的渗透。腾讯医疗AI研究院院长透露,混元大模型已训练超过5000万份医学文献与1亿例临床病例,可处理方言问诊、多病共患等复杂场景。2025年二季度,该系统帮助基层医院发现早期肺癌患者1.2万例,其中87%处于可治愈阶段。
教育公平:从“城市课堂”到“乡村黑板”的数字桥梁
教育是马化腾关注的另一大领域。他宣布,腾讯教育推出“云校计划”,通过5G+VR技术将深圳、北京等地的优质课堂实时传输至乡村学校。例如,在四川大凉山,学生可通过VR设备“走进”北京人大附中的物理实验室,与城市学生同步完成实验;在甘肃定西,AI作文批改系统可自动点评学生作文,并提供个性化写作建议。
“教育公平不是降低城市标准,而是提升乡村能力。”马化腾的这一表述,体现了腾讯对教育本质的理解。数据显示,“云校计划”实施一年来,参与学校的本科上线率平均提升12%,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分提高27分。腾讯还设立1亿元“乡村教师基金”,每年选拔200名优秀教师赴城市培训,构建“技术+人才”的双轮驱动模式。
乡村振兴:从“输血救济”到“造血赋能”的产业变革
在乡村振兴领域,腾讯通过“数字农具箱”计划,为农民提供AI种植指导、区块链溯源与电商销售一体化服务。例如,在陕西洛川,果农通过腾讯“农语”AI系统,可实时获取土壤湿度、病虫害预警等信息,苹果优质果率从70%提升至85%;在海南三亚,区块链技术实现芒果从种植到销售的全程追溯,消费者扫码可查看施肥记录、检测报告,溢价达30%。
“乡村振兴的关键是让农民成为数字时代的参与者,而非旁观者。”马化腾的这一理念,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数字化重构。2025年二季度,腾讯助农平台销售额突破200亿元,带动超50万农民增收。其中,“90后”新农人占比达38%,显示数字技术对人才回流的吸引作用。
争议与反思:技术普惠的边界与成本
尽管成绩显著,马化腾的“科技向善”战略仍面临争议。部分专家质疑,AI医疗可能加剧“数字鸿沟”——基层医生过度依赖AI,导致临床思维能力退化;教育领域的VR课堂则被批评“形式大于内容”,乡村学生因设备操作不熟练反而影响学习效率。
更现实的挑战是商业化。腾讯“科技向善”项目目前依赖集团输血,2025年二季度相关业务营收仅占集团总营收的3%。分析师指出,若无法构建“技术普惠-用户增长-商业回报”的正向循环,这一战略可能难以为继。
未来之路:从“企业责任”到“社会创新”
马化腾对争议的回应展现了战略定力:“科技向善不是短期公益,而是长期价值创造。”他宣布,腾讯将成立“社会创新实验室”,联合高校、NGO与政府探索技术解决社会问题的可持续模式。例如,与清华大学合作研发“低成本AI医疗设备”,目标将单台成本从50万元降至10万元;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合作推出“数字技能培训计划”,帮助发展中国家青年掌握AI、区块链等新技术。
“企业的终极价值不在于规模,而在于对社会的贡献。”马化腾的这一愿景,将腾讯从“商业公司”推向“社会企业”的定位。在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,腾讯的“科技向善”战略能否真正破解社会痛点,或许将决定其未来十年的竞争力。